 
				
			
					
		
		
		
				
		 目的 
光的繞射(diffraction)現象。
實驗
將雷射光源垂直入射於單狹縫(single slit),觀察後方屏幕上所形成的繞射條紋。
 原理思考 
為何有繞射條紋?
上圖代表以平行光垂直入射單狹縫,狹縫寬度,狹縫至屏幕距離為
,在屏幕上任意之觀察點
產生的干涉。 波前上的每一點,均可視為一個子波源(此即海更士原理Huygens’ principle),因此狹縫上的每一點均可當作一新波源。一般來說,實驗儀器的設置,狹縫到屏幕的距離
,會遠大於狹縫寬
,故從狹縫到屏幕上
的光程,可近似於平行,從圖二可知,
和
之間的光程差 
若等於半波長
,則會形成破壞性干涉(destructive interference)。想像把狹縫切成上下兩段,上段中每一點到
的光路徑,均能在下半段中找到一個跟它的光程差是
 的光路徑,兩者即形成破壞性干涉,上述
和
只是多組配對中的其中一對。
 因此,當 成立時,我們可得到一暗點的存在。 同理,若將單狹縫切成四段來看(圖三、四),用上述的方法,則會發現,
為暗點形成的條件,則為 
因此,可推得當暗點形成的條件為 ,
 
由此得知單狹縫繞射的亮暗點的分佈。
討論
1.若入射光源改為白光,則結果會如何?
2.若光源非垂直入射於狹縫,則會有何種結果?
關於實驗
本實驗所用單狹縫縫寬為。
參考資料
  “Fundamentals of Physics", 7th ed., John Wiley & Sons, 2005, New York. Ch36. Halliday, Resnick, Walker 
指導老師
謝奇文
撰稿
黃時霖

